肉泥(沙县肉泥的做法)
届时,新能源发电将占到全市总电力规模的46.3%,新旧能源发电将平分秋色。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随着抢装潮落幕,最近整个光伏市场需求骤降、订单变少、库存持续积压,包括硅片、电池及组件在内的光伏产业链上下游品种价格已出现全面下滑。其中,电池5月份开始跌,组件和硅片从6月份开始跌。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业内人士私下表示,因之前经历过多次产业循环,企业在目前这个低价阶段唯有忍耐,也希望同行不要胡乱砍价。2016年以前备案并纳入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但于2016年6月30日以前仍未全部投运的,执行2016年上网标杆电价。但通知限定:2016年1月1日以后备案并纳入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执行2016年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其中,电池5月份开始跌,组件和硅片从6月份开始跌。但通知限定:2016年1月1日以后备案并纳入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执行2016年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
厂商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会加大市场端竞争,导致组件价格承压。比如将大多数电站连接入国家的数据平台,进行有效跟踪,避免在竞价拿指标的政策前提下,出现低于成本线的竞争,继而导致电站质量大幅下滑。这些不确定因素阻碍了分布式光伏的发展进程。
截至2015年底,风电和光伏补贴拖欠资金已经高达400亿元,最长拖欠周期3年。为规避设备质量风险,科诺伟业的经验是,在电站建设全过程中,执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以制造业打响的中国光伏热点向应用端转移,产业链收益最高的电站投资成为新一轮热潮。根据科诺伟业多年的EPC经验,光伏电站更多的问题出现在组件质量上。
在朱伟钢看来,光伏电站质量问题是行业急需重视的问题,不仅在于高收益回报,还在于行业融资难的破解,更在于未来常规能源的担当。2016年初,国家能源局发布2015年光伏发电相关统计数据,西北部分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弃光现象,甘肃全年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061小时,弃光率达31%。
目前,科诺伟业已建设完成超过300座光伏电站,累计建设独立运行光伏及风光互补电站200余座,并网光伏发电系统100余座,储备电站项目约400MW,规范化的建设流程之上累计了丰富的经验。不过,朱伟钢提醒,向东转移的光伏电站目前仍以地面电站为主流,还须提防弃光重演,而分布式光伏发电寻找屋顶资源就是一大难题。新疆全年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042小时,弃光率达26%。只有把全部的流程做到位了,质量才有保证。
如果组件一年衰减超过5%,照此速度,5年后这个电站就将报废。当然硬币都有两面,欣喜行业火热势头之余,涉身其中的光伏企业还理性地思考着另外一面。以光伏组件为例,在生产过程中,科诺伟业就会派专人监制。光伏东进阻碍仍存西部电站受制于弃光限电之时,目前光伏格局东进趋势明显。
对此,朱伟钢认为:西部弃光是一个必然。第二要看屋顶的防水处理,以防后期停电修整影响发电量。
科诺伟业副总经理 朱伟钢来自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调查数据也证实了这一事实。如今光伏向东转移已成定局,中东部将成为新一轮投资主战场。
科诺伟业副总经理朱伟钢告诉记者。管控光伏电站质量隐忧提起中国光伏,无论是光伏组件等制造业,还是光伏电站应用端,庞大的数据之外总会加上质量的问号,这似乎成了中国制造的一项通病。此外,分布式光伏还面临着申请流程复杂、融资难且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等多重困局。之后运至施工现场,还会重新进行检测。科诺伟业建设投资电站,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模型之上,我们会综合考虑太阳能资源、上网电价、资金模式、贷款利率及弃光率、可回收率等众多因素,最终选出上乘的项目。热潮之下,宝安地产、三一集团及餐饮界湘鄂情等纷纷跨界光伏,变身光伏电站投资建设企业。
从2015年开始,愈演愈烈的弃光限电被媒体屡屡提及,国家能源局的光伏数据上弃光的比例也在不断攀升。如国家明确规定农田不能再用,光伏农业用地的合法性容易触及雷区。
首先西部的负荷没那么大,无法消纳过快增长的光伏装机容量。北京鉴衡认证中心对国内32个省市、容量3.3GW的425个包括大型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电站所用设备检测发现,光伏组件主要存在热斑、隐裂、功率衰减等问题。
业内人士普遍反映,2013年9月后并网的项目国补大多处于拖欠状态。在朱伟钢看来,应对弃光,光伏企业还可以择地投资,但是面对遥遥无期的补贴,直接打击了企业的积极性。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华北、华东、华中和南方累计光伏发电装机达2560万千瓦,已超过西北地区的2364万千瓦。他介绍:优质的屋顶资源首先要看屋顶寿命,这是确保分布式光伏电站至少25年寿命的基础。即便做光伏农业大棚,种什么样的植物能生长得更好,真正惠及农业,这些都是接下来行业要共同探讨并解决的问题。425座太阳能电站中,30%建成3年以上的电站都不同程度出现了问题
电动车、家庭储能、楼宇储能、天然气发电及电转气技术等将是发展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它将大型集中式发电机组、分布式可再生发电端、储能设备、各类终端用电机器通过自动化与智能化软硬件建立连接,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以电力系统为核心的大能源网络内各类设备的信息交互,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实时平衡。
对于能源互联网,目前并没有统一、权威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将能源互联网等同于智能电网,如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在《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网实际上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全球互联互通的坚强智能电网;第二,有人认为能源互联网就是国务院文件中提到的智慧能源;第三,能源互联网是一种在现有配电网基础上通过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了大量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分布式储能装置,能够实现能量和信息流动的新型高效电网结构。由于中国特色的能源互联网是以特高压为核心的坚强智能电网,如何接纳光伏分布式电源的发展就成为中国能源互联网建设和能源转型的重要内容。
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在我国异常火热。可以形象地理解,借助太阳能电池,每一幢大楼、每一块空地都能化身为发电厂,每个人既从能源互联网购买能源,也向能源互联网出售能源,在线提供网购服务。
光伏产业从制造、应用,到融资租赁等多个产业链环节都掀起了互联网+创新浪潮。同时在国外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中,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基于互联网的电力交易和服务平台是能源互联网的三大基本元素。能源互联网强调可再生能源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这将颠覆传统的能源系统,并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由于能源互联网内涵和涉及的产业非常宽广,涉及的问题复杂、多样,导致能源互联网迟迟难以取得共识,也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但目前存在一个普遍的共识:能源互联网是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的重要途径,光伏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电力体制改革、政策支持和碳排放控制力度对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具有重要影响。借助互联网技术,消费者和生产者根据实时电价自动调整电力消费和生产行为。
能源互联网借助海量分布式设备的广域协调和未来即插即用可以实现双向互动的分布式储能,能够提供远距离、大容量的需求侧响应能力。然而,光伏产业面临互联网强大的颠覆能力,也蕴藏着巨大挑战:即使目前规模较大的光伏龙头企业占有竞争优势,也极有可能被富有创新精神的互联网+小企业在短期内所取代。
在国内补贴和优惠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无论集中式还是分布式电站,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但由于光伏市场普遍存在的大量不透明和不规范、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整个产业交易费用较高。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以及行业开放,有助于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